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我市始终将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
城市筑梦
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鲜明提出了人才工作的总体任务和实现路径,党管人才是根本保障,人才强国是发展目标,‘三个更加’是政策导向,‘五个以’是工作要求,‘四个人人’是社会氛围。”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的人才工作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断提高“蓉漂”新政的影响力,着力构建便捷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搭建有力有效的发展平台,持续大力引才聚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持续推进政策创新
人才“质”“量”均呈“井喷式”发展
我市以“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为引领,着力解决长期制约人才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研究出台“成都人才新政12条”,提出了改革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推行“蓉城人才绿卡”制度等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12条精准、实惠的措施,在全国“人才抢夺战”中形成了“引爆效应”,加速各类人才汇聚成都。
“新政”出台三个多月来,吸引新落户青年大学生人才8万余人,人才“质”“量”均呈“井喷式”发展。
不断丰富引才手段
提升人才工作精准度
我市集中开展“‘蓉漂’人才荟”——走进名城、名校、名院(所)、名企系列活动,推介成都创新创业环境、宣讲人才新政、发布就业信息、开展人才招聘,并推动活动持续升温,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自9月20日活动启动以来,已先后赴北京、上海等11个城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6个高校(院所)、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13家科研院所,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清华启迪控股等23家企业开展活动,共吸引知名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8147人参加,共339家在蓉企事业单位参加了系列活动,意向性签约4187人。”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实施“黄金眼”战略,运用大数据技术,采取“互联网+人才”模式,建立“大数据人才搜索系统”,实现对人才供需信息的动态把握、精准投放和有效衔接,切实提升人才工作效率。目前,入库人才数据总量近5000万。
全面推动服务升级
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我市推行“先落户后就业”的落户政策,实行大学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凭毕业证即可办理落户手续的措施,鼓励青年人才来蓉创业就业,并跟进做好就业、培训等后续服务,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人才安居方面,建立了“租售结合”的住房制度,提供人才公寓、产业新城配套租赁住房和用人单位自建租赁住房,计划五年建设29万套人才公寓,确保广大“蓉漂”住得上房、安得了家、扎得下根,现已受理3051名人才安居申请。在全市22个区(市)县分别建立青年人才驿站,为外地来蓉求职人才提供七天免费入住,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已实现“中心城区+郊区新城”全覆盖,累计收到入住申请1586人、审核入住1471人次。
建立“蓉城人才绿卡”制度,集合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分层分类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创业扶持等服务保障,通过差异化、精准化的增值服务,提高人才的获得感和荣誉感。目前已发放第一批“蓉城人才绿卡”296张,提供政务服务、创业服务、商务服务、生活服务等四大板块24项服务事项。
创建“蓉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为人才提供就业创业信息、生活指南、在线业务预约办理等服务,目前关注人数已达9000多人。
着力优化平台载体
促进高校院所人才成果在蓉转移转化
我市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创新构建“双向离岸”工作模式,突破海外人才来蓉时间空间限制,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载体。设立了规模达4亿元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金,建成3000平方米的离岸基地载体,挖掘16个国家166个人才创新创业项目,首批在成都注册落户转化5个项目。
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13家省内外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共建环高校院所知识经济圈、成果转化区、双创集聚地等,有效推动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和人才发展。“目前已建成环川大等3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带动社会资本投入5亿元,创新孵化载体面积超50万平方米,促进高校院所在蓉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000余项。实施高校院所‘三权’改革,支持西南交通大学160余项科技成果完成分割确权,带动成立17家高科技创业公司。”
梦想发声
见证成都人才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甘恩宇是新都区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从2015年8月接触人才工作到现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甘恩宇见证了成都人才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要说最直接的感受,首先是工作越来越多了。”甘恩宇笑言,工作量的增加,主要是因为人才优先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甘恩宇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才工作讲得很重,当下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我们而言,是累并快乐着。”
“人才的地位越来越高,这对我们人才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甘恩宇说,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切感受到现在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了,因为人才是社会进步、创新创造最大的支撑。“在以前,新都区当地的企业要引进人,往往首先想的是如何把工资压低,节约成本。但是现在大家观念转变了,做法不一样了。现在企业找的就是人才,要用人才带来发展,就是要用高的待遇留住他们、留住未来。”
甘恩宇告诉记者,最近正在积极筹备本月中旬随市人才办前往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蓉漂’人才荟”系列活动。“根据前期统计,我们新都区有引才意向的企业超过了30家,引才的年薪待遇都是10万以上,大家对人才是真正重视起来了,力度也就更大了。”
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重视人才的氛围也正在形成。“参照‘蓉城人才绿卡’模式,结合新都本地实际,为全区40多位人才发放了人才服务卡,这让他们的归属感、荣誉感更强了。”
以优势的政策为引领
形成汇聚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正在积极抓落实。”甘恩宇介绍,“新都目前正积极推动‘成都人才新政12条’落地落实,比如我们在户政办理大厅开设了人才落户绿色通道,目前已办理人才落户1200余人。加快建设青年人才公屋,为落户新都居住困难的本科青年人才提供过渡性居住点。同时,新都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紧贴用才需求、紧扣问题导向,研究制定《关于深化‘香城人才工程’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简称‘新都人才新政24条’)及相关配套实施细则,逐步构建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为人才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服务,探索了一条符合新都实际,富有新都特色的人才发展之路。”
做好人才服务,为人才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保障是另外一项重点工作。“当前重要的是要继续做好‘蓉城人才绿卡’第二期、第三期试点工作,拓展人才服务功能、优化服务方式。”甘恩宇表示,在人才引育上,正组织实施2017年特需人才补充引进计划,按照“高精尖缺”导向,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成熟型特需人才。“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尽可能多地为人才发展创造条件,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凝聚全社会力量
推动人才工作
“人才工作和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息息相关,各类专家人才最需要的其实是成都这座城市能够提供给他们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平台,因为成都发展更快更好,他们自身成功的几率也就更大。”两年多的人才工作经历让甘恩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说起自己的心愿,他表示,希望让人才工作继续在“快车道”行驶,力度不减,形成更大活力,让更多的人才聚集成都。
“现在我们由上至下都是非常重视,应该说我们现在的人才政策是非常好的,但是人才工作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需要我们以开放、包容、创新的态度来做,也需要更多的部门和机构参与进来。让更多的企业更加重视人才的力量,更加积极地用好各项引才政策,更大力度地引才聚才。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项工作还需要全社会参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本报记者 侯初初(成都日报 http://www.cdrb.com.cn/epaper/cdrbpc/201711/13/c4562.html)